他因为一本小说被国家追杀了10年,最近赏金又加码了
2016-04-10 16:35:18
  • 0
  • 16
  • 177

 来源:政商内参

近日,40家伊朗媒体机构宣布已共同筹资60万美元,作为追杀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追加赏金。至此,拉什迪的人头已值390万美元。

这也意味着,在时隔多年之后,“一本小说引发的血案”再起波澜。长达10年的追杀、全球范围内穆斯林的游行示威,英国与伊朗断交……这一切都是因为拉什迪自己的一部作品:他的第4本小说、1988年9月出版的《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

 

祸起

1989年情人节,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签发了一道对他的追杀令:“我在此告诉全世界有尊严的伊斯兰教徒,《撒旦诗篇》一书反伊斯兰教,反先知,反古兰经,其作者及所有知道其内容并参与出版的人都被判死刑。”

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少年时被送往英国受教育,后来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1964年,正值印巴战争之时,拉什迪的父母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毕业后,他曾前往巴基斯坦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英国。在《撒旦诗篇》之前,他创作于1981年的《午夜的孩子》,曾获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就在2013年,这本小说,还获得了由读者投票评选出的“40年最佳布克奖作品”。

萨尔曼·拉什迪

拉什迪擅长在宗教和神话故事中挖掘小说题材,创作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撒旦诗篇》讲述的是两个印度穆斯林,Gibreel Farishta 和Saladin Chamcha乘坐的飞机突然空中被劫持并爆炸,二人奇迹般地安然落地,然后在腐国大地上开始了一段段亦真亦幻的魔幻之旅。而穆斯林认为,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对先知穆罕默德有讽刺性描写,亵渎了他们的宗教,因此激怒了整个穆斯林世界。

事实上,在霍梅尼签发对拉什迪的追杀令之前,早在《撒旦诗篇》在英国出版时,巨大的风暴就已经开始酝酿,危险正在步步逼近。

1989年1月14日,在英国的布拉德福德,当地穆斯林在又一轮针对《撒旦诗篇》的抗议活动中烧掉了这本书。此举在崇尚言论自由的西方社会引发了极大争议,人们纷纷痛斥这种焚书行为与纳粹无异。

两天后,拉什迪本人不得不公开露面,为自己的作品做出澄清。在BBC的节目《晚间秀》中,他解释道,他的小说的确打破了一些穆斯林文化中的禁忌,但他认为人们应该去探讨一切值得探讨的事情。作为在大学中研究过伊斯兰历史的知识分子,拉什迪还引经据典,甚至把默罕默德本人的言论借来为自己辩护:先知自己都再三强调不要把自己神化,结果现在穆斯林却把他捧为神祗,这算不算对伊斯兰教的背叛呢?

风暴

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整个事件很快超越了小说本身,成为了一起集政治、宗教、“文明的冲突”为一体的国际事件。

2月12日,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有大约一万名示威者在美国文化中心门口大喊“拉什迪,你死定了!”的口号,游行最终失控,导致五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也是这次事件引起了霍梅尼的注意,并于2月14日下达了追杀令。

 

霍梅尼

在收到追杀令的4天后,拉什迪曾公开道歉:“我认识到世界各地穆斯林因我的小说出版而忧伤。我对该书出版后给伊朗伊斯兰教忠实信徒造成的痛苦而深感遗憾。”但是霍梅尼拒绝了他的道歉。1990年12月,拉什迪又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他承认《撒旦诗篇》中亵渎了伊斯兰教,并将删除其中任何亵渎伊斯兰教的言论,不再安排出版《撒旦诗篇》的平装本,也不让人们再把它译成其他文字。但是这样的声明依然无法平息伊斯兰世界的怒火。

从此,拉什迪开始了失去自由的生活。在死刑令颁布后的头10年里,拉什迪在英国警方的严密保护下生活,在英国换过30余处住所,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航空公司甚至拒绝他登机以免招致危险,而他和妻子的婚姻也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宣告解散。也是因为他,英国和伊朗中断了刚刚恢复的外交关系。

事实上,除拉什迪本人遭到终生追杀外,与《撒旦诗篇》相关的人也都难逃厄运。

1989年2月22日,《撒旦诗篇》在美国出版。书商收到了数百封恐吓信,所以两家最大的连锁书店被迫暂时要求全国1/3的店把《撒旦诗篇》下架。2月28日,加州伯克利市的两家独立经营的书店遭到了汽油弹袭击。

1989年6月3日,霍梅尼去世。但伊朗政府官员重申对拉什迪的追杀令依然有效。

1991年7月,《撒旦诗篇》的意大利语译者卡普里奥罗(Ettore Capriolo)在米兰遇刺,侥幸生还,但被打成重伤。几天后,该书的日语译者五十岚一(Hitoshi Igarashi)先是受到了伊朗政府的警告,随后被割喉,当场死亡。

 

五十岚一

1993年7月,该书的土耳其译者阿齐兹·奈辛在参加一场文化派对时,举办聚会的场所遭到纵火,虽然奈辛侥幸逃脱,但在场却有37人葬身火海。同年10月,《撒旦诗篇》在挪威的出版商在奥斯陆遭到枪击,身受重伤。

和解?

在霍梅尼的追杀令颁布9年后,随着英国首相布莱尔和伊朗总统哈塔米的上台,英伊双方才在此事上有了阶段性的进展。哈塔米的上台,给伊朗政坛带来了一股温和的清风,在他执政期间,伊朗和西方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

经过一年的艰难谈判,双方终于在1998年7月23日纽约联合国总部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次日正式对外宣布。当天,拉什迪被带到外交部总部,通过电视观看了当时的媒体会。时任伊朗外交部长卡迈勒·哈拉齐对着镜头做出了如下声明: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无意,也不会针对《撒旦诗篇》作者,或任何与之相关的个人采取任何有威胁性的行动。

在随后的记者采访中,拉什迪仅仅说了几个字:“看来一切都结束了。”

在绝杀令发布的9年7个月10天后,拉什迪似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全和自由。

然而,一切远没有结束。2005年,哈塔米的继任者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宣布,针对拉什迪的追杀令将永远有效。一个名叫“15Khordad 基金会”的宗教组织出价270万美元,奖励执行这条追杀令的人,2012年又把奖金提高到330万美元。而这一次,一群立场强硬的伊朗新闻媒体组织又将奖金提至了390万的新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就曾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如今,这种因文明冲突而导致的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而在这个充斥着文明冲突的世界里,拉什迪式的噩梦恐怕还会没完没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